行业资讯
流域开发
首页 >> 四川水电 >> 行业资讯
“鹤”舞金沙 川滇巨变
作者:敖阳利 刘颖 唐瑶 孙位 任鹏鹏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布时间:2023-06-15


  金沙江上,峡谷之中,世界最强水电“心脏”白鹤滩水电站巍然屹立、强劲搏动,清洁电能持续输出,跨越万水千山,点亮万家灯火。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和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交界处的金沙江干流河段,是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气势非凡的拱形大坝截断奔流的江水,重塑河谷地貌,造就“高峡出平湖”。


  从2010年开始筹建,到2022年12月全面投产发电,“十年磨一剑”、累计投资超1800亿元,白鹤滩水电站不仅创下世界重大水电装备制造的新高度,更深刻影响和改变了我国西南地区云岭高原数座边陲小城、10万余名移民的命运。


  山川拓路


  从昆明驱车,一路北进,穿越连绵的群山,大约两个半小时后抵达巧家县城。“走这条路以前要花4个多小时,自从通了高速,快多了!”操着一口巧家方言,本地司机罗乾权不禁向记者感慨。


  昆巧高速于2020年1月通车,结束了巧家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我们不仅修通了高速路,还对县乡公路进行了提级改造,绝大部分乡村都实现了道路硬化,山区老百姓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巧家县发展和改革局(以下简称发改局)副局长曹光彪直言。


  地处云贵低纬高原的巧家县,地形地貌复杂,多为高原山地,曾是云南27个国家深度贫困县之一。捉襟见肘的地方财力无法支撑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金沙自古不通舟,水急天高一望愁”,攀悬崖、爬陡坡、滑过江溜索是早年巧家人出行的常态。


  2017年,白鹤滩水电站枢纽工程建设以及移民安置实施工作全面展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协同四川、云南两省6县(区)人民政府对电站建设征地影响的道路进行复建、新建,累计复建等级公路、库周道路59条,复(新)建居民点对外道路29条,总长度超400公里;此外,复建渡口码头36座,使得区域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在巧家县、宁南县、云南曲靖市会泽县、凉山州会东县等川滇边陲县城,一场全方位的交通攻坚大会战打响了。其中,巧家县在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期间完成复建等级公路、库周村庄道路约160公里,复建6个渡口码头和停靠点,累计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约186亿元,跑出了交通建设“加速度”。


  蓝天白云之下,白鹤滩水电站库区两岸,柏油盘山公路蜿蜒向前,贯连峡谷崖上偏远的乡镇、衔接乡村与城镇,当地百姓摆脱了深谷纵横、山高路陡的“行路难”状况。


  随着库区蓄水,巧家县、宁南县交通与水利部门等正加紧建设白鹤滩水电站翻坝运转设施、开辟连接乌东德水电站的航道工程等,进一步完善水上交通。


  以白鹤滩水电站为中心向外辐射,南向昆明,北接西昌、成都,西至攀枝花,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为川滇两省相关区县吸引投资、开拓产业、提升经济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看中了会东的交通区位优势,2022年3月,18家浙江台州的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企业“组团”入驻会东县小岔河特色产业园。“过去1吨货发往昆明,运输费大概要800元,现在只需要200元。”产业园企业四川百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莹告诉记者,相比浙江,西南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突出。


  交通运输便捷、高效,提振区域经济的底气也更足。“我们正在修建鲁巧高速、滨江美丽公路等,而且辖区内水电、风能、光伏资源丰富,现在去沿海地区招商引资的劲头很大。”曹光彪说。


  因水而兴


  2021年6月,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此前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搬迁已于同年4月基本完成,川滇两省十余万名移民搬入新家园。答好移民搬迁安置、后续扶持以及提振县域经济的“考题”,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成为各区县的头等大事。


  “水库淹没的河谷沿江地区,过去曾是沃土、良田,村民世代在此种植水稻、热带蔬果。他们搬离故土,为水电站建设作出了贡献。我们坚持把县城周边最好的区域用来安置移民,并让移民搬迁带动城市发展,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城市。”谈及移民安置思路,巧家县水电移民服务中心主任黄家正说。


  坐落在金沙江右岸的巧家县,是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安置的第一大县——沿着江岸规划8个安置区,修建734栋2万余套安置房,安置移民约5.1万人。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平整的滨江大道、繁盛美丽的花海,让曾经落后的山区贫困县,展现出滨湖城市的新面貌。


  “根据相关部门指标测算,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让巧家的经济发展前进了大约30年——县域面积翻了一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整个县容县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巧家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开权说。


  依托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形成的高峡平湖,巧家县明确了打造湖滨旅游康养目的地的发展定位,眼下正在建设北门滨江旅游景观中心,着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带动全域发展的强大引擎。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从荒地开始打地基、盖楼房,修建医院、学校、社区服务中心,以及供水厂、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等,现在已经蜕变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镇。”走进宁南县松新镇南苑社区移民安置点,该镇党委副书记张剑冲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南苑社区是宁南县面积最大的安置片区。该县累计搬迁白鹤滩水电站移民2.3万人,在县城周围新建了13个集中安置区。大部分安置点原本都是农村集镇或半山腰的荒地,经一番“开疆拓土、大兴土木”,快步实现了城镇化。目前,宁南县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5%,较水电站建设前提高了约15%。


  “移民老百姓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集中搬迁后,一部分移民在城里做起生意,或融入政府打造的后扶产业链,到工厂里上班,逐渐摆脱了对土地的完全依赖,生活方式、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宁南县发改局局长蔡茂惠说,这对整个县域文明程度提升、经济社会进步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边远山区的传统农业县和“全国烟叶第一大县”,面对全县13个乡镇2.9万库区移民的安置问题,会东县也有“破题”新思路。


  站在会东县鲹鱼镇官发移民安置区向远处眺望,漫山遍野的烟草映入眼帘。“烟草小苗刚刚种下十几天,一遇到降雨,就长得非常快,到8月左右就能采烤。”鲹鱼镇镇长伙树军介绍。


  官发安置区是会东县建设的12个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安置点之一,依托当地龙头产业,重点打造烟叶后扶产业示范基地,让移民将分配所得的土地流转给烟叶大户,同时参与烟草采摘、烘烤等工作,获得多元收入,实现安居乐业。


  “我们充分发挥干热河谷地带的光热资源以及本地烟叶、蚕桑、果蔬等产业优势,打造了包括官发在内的6个后扶产业示范基地,宜农则农、宜旅则旅,拓展种植品类、完善加工冷链设施,带动移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会东县副县长李刚勇说,特别是在安置区发展民宿、旅游等产业,能够进一步带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是重要的检验标尺。


  夜幕降临,巧家县北门移民安置区夜市人群熙攘,烧烤摊弥漫着“烟火气”;炎热的晌午,老人们聚在南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一起唠家常、吃点心、做按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课间时分,宁南三峡白鹤滩学校移民子弟在绿荫场上全力奔跑,追逐着心中梦想……


  “住有佳居、病有良医、老有所养、幼有优育,如果不是移民搬迁,现在的社区居民可能一辈子都过不上这么好的城里生活。”张剑冲一语道出了库区移民的心声。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奔流不息的金沙江,正以另一种方式滋养和哺育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生命律动


  5月的午后,近40℃的高温炙烤着大地,巧家县金塘移民安置区旁的细沙岩壁上,一群栗喉蜂虎正忙着产卵繁殖。护鸟员王坤每天都会沿沙崖巡逻,察看栗喉蜂虎进食蜜蜂情况、清理崖区垃圾等。


  栗喉蜂虎是一种热带鸟类,巧家金塘、蒙姑及白鹤滩河段近河岸是其分布最北且繁殖种群数最多的区域。“很多年前,栗喉蜂虎就在这里安家了,每年清明前后来筑巢、立秋时节飞走,老百姓都管它叫'沙燕',后来才知道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王坤说。


  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划定了海拔825米的库区淹没线,栗喉蜂虎的栖息地也在其中。为了保护珍稀鸟类,当地政府在搬迁安置库区移民的同时,也给栗喉蜂虎打造了“新家”。


  “我们开挖土方2万多立方米,形成人工沙崖,让上万只栗喉蜂虎在此筑巢,并专门养殖蜜蜂为其补充食源、聘请专职护鸟员,悉心守护。”巧家县林草局副局长陈开梅说。


  除了陆生生物,金沙江中的鱼类也不可避免受到水电站建设的影响——高耸的大坝阻断了洄游通道。


  “我们研究鱼的习性,在大坝下游河边建设集鱼运站,重点收集金沙江特有的圆口铜鱼,以及长鳍吻鮈、长青尾鱼等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再将其转运到金沙江支流黑水河鱼类栖息地保护区放生。”三峡集团流域枢纽运行管理中心运行管理部副主任高玉磊告诉记者。


  目前,三峡集团在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了3个全年运行的集运鱼站,去年共集鱼1.5万余尾。此外,还建设了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站,对金沙江流域珍稀特有鱼类进行收集驯养、苗种培育、增殖放流。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生命律动、生态共享,白鹤滩水电站枢纽区、库区不断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我们在白鹤滩水电站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了陆生、水生生态保护工作,包括打造集运鱼站、植物园等,保障了库区的生物多样性。”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白鹤滩工程建设部技术管理部副主任周孟夏说。


  植物园位于宁南县白鹤滩镇上村梁子营地后坡,距离白鹤滩水电站枢纽约2公里,是一座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植物大观园,也是水电站植物资源储备和植物迁地保护的综合实验基地。


  “我们从2014年开始,就进行耐旱、耐光照的植物培育,主要有三角梅、巧家五针松等,等到培育时机成熟,再把这些植物移栽至水电站枢纽区,起到提升生态景观、稳固水土的作用。”长江三峡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园林绿化工作人员杨谦说。


  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原因,过去白鹤滩水电站枢纽区、库区植被单一、覆盖率低,属于中度到重度的水土流失区。“经过这些年的边施工、边植树复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稳定性大幅提升。”周孟夏介绍,目前水电站枢纽施工区内绿化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林草覆盖率近30%。


  此外,三峡集团协同相关区县还进行库区植物抢救性移栽,特别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及百年古树,包括黄葛树、攀枝花、红椿树等。其中,少部分古树被移栽至水电站枢纽区,多数移栽至县城城区或移民安置区的绿地,成为移民百姓乡愁的一份寄托。


  获得“重生”的百年古树,曾见证了金沙江两岸村庄的沧桑历程、一代代村民的繁衍生息,并将继续见证新时代川滇大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