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
光电
核电
其他
首页 >> 新能源 >> 风电
风电迎来新风口
作者:李元丽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21-09-16


9月10日,第四届风能开发企业领导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国内重点风能开发企业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近40家企业和机构,80多位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与会代表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风电产业应从系统性角度来看待自身的发展,抓住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共识:既要把握好节奏又要防止“一刀切”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是引领我国实施低碳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中国能源革命中的两个里程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表示,碳达峰不是冲高峰,要在降碳的过程中达到峰值,是走向碳中和的基础步骤,二者实质都是低碳转型。低碳转型与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行不悖。“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科学的转型过程,其政策性很强,需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既需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的、无效的投资。”杜祥琬再次强调。


在杜祥琬看来,未来能源一类来自太阳上的核聚变,即太阳能,另一类来自地球上的受控核聚变。为此,我们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我国中东部能源电力供应应当做到“身边取”与“远方来”相结合,提高能源自给比例,成为“产消者”,西部开发则采用集中式新能源,建设高耗能产业时做到就地消纳;再如,将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相结合,提高分布式比例,同时建设智能电网、储能、分布式能源和智慧微网,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通过多能互补,实现能源转型。


“此外,新能源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还要做好风光各自的产业链,以核心技术、新科技争取发展权,通过各类调峰资源、物理储能、化学储能、氢储能、管理调节,提高风光的稳定性,提高电网的智能化、灵活性,将源、网、荷、储连起来,提升价值。”杜祥琬表示。


解题:建立科学的风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对于‘国补’取消后,如何推动海上风电成本下降?”


“针对目前各地存在的‘资源换产业’‘落地换指标’等现象,标准不统一问题如何解决?”


“如何破解风电设备价格竞争?”


……


在座谈会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和企业认为,有必要调整配置的方式和标准,建立公平透明机制,兼顾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资源的有序开发和企业间良性竞争,建立健康的竞合关系。


针对风电设备价格竞争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在平价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风电设备招标价格屡现新低,对整机企业和主要部件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为避免低价恶性竞争,有必要建立上下游互利关系,共同维护市场秩序。行业的健康发展源于产业链上所有环节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在开发端具备合理利润的情况下,应给予制造端推动成本下降的时间窗口,追求更低价格不是我们的目的。


大家一致建议,应当建立科学的风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及标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风电的正确认识,消除部分地方政府和民众对风电的错误认知。


未来:走多元融合之路


“初步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呈现新的特征。”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分析了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大规模发展,在前期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占据发电装机的主体地位。二是高比例发展,由能源电力消费增量的补充转为增量主体,在能源电力消费中的占比快速提升。三是市场化发展,由补贴支持发展转为平价、低价发展;由政策驱动发展转为市场驱动发展。四是高质量发展,既要大规模开发,又要高水平消纳,保证电力稳定可靠供应。


王大鹏指出,“十四五”期间将坚持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坚持“五个并举”,即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推动“四个发展”,即以区域布局优化发展,以重大基地支撑发展,以示范工程引领发展,以行动计划落实发展。


谈及行业未来发展时,王大鹏表示,下一步将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融合的原则,在“三北”地区着力提升外送和就地消纳能力,优化风电基地化、规范化开发;在西南地区结合水电的开发,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在中东南地区重点推进风电就地就近开发,特别在广大农村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计划”;在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实现近海规模化开发,远海示范化开发。同时,在风能资源优质地区有序实施老旧风电场升级改造,提升风能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风电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此,他建议:第一,补短板。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加强基础性研究,加强对风电设备、材料、核心部分、智能控制系统的攻关,重点突破高承载主轴承、IGBT等核心技术和生产制造问题,推进大容量风电机组创新突破,切实解决突出短板受制于人的情况。第二,强弱项。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角度出发,在联网协同发力的过程中做好风电自己的事情,着力改善涉网性能,提高风能资源预报准确度和风电发电功率的预测精度,以提高风电主动支撑能力和抵御电力系统扰动能力。第三,谋创新。在加大技术攻关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快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